广东一周新增基孔肯雅热 2257 例:多地分布,防控不松劲
据广东省疾控中心最新通报,2025 年 10 月 5 日 0 时至 10 月 11 日 24 时,全省新增报告 2257 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,未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。这场波及多地的蚊媒传染病疫情,再次为秋日常态化防控敲响警钟。
从病例分布来看,此次疫情呈现明显的区域聚集特征。江门市以 1255 例的新增数成为疫情核心区域,占全省新增总数的 55.6%;广州市、佛山市分别新增 201 例、196 例,位列二三位;深圳、肇庆、珠海等 17 个地市均有病例报告,其中揭阳 44 例、汕头和潮州各 38 例,东莞、中山等珠三角及粤东、粤西多地均未能幸免。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、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,尽管江门市在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Ⅲ 级响应后,疫情呈现波动下降趋势,但仍处于较高水平,加之国庆中秋假期人员大范围流动,病毒跨区域传播风险持续存在。
作为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,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给患者带来显著困扰。其潜伏期通常为 4-8 天,发病后以发热、关节痛和皮疹为主要表现,发热多为中低热,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,伴畏寒、头痛、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。关节痛堪称该病最突出的特征,常从手指、手腕、脚踝等远端小关节开始,24 至 48 小时内蔓延至多个关节,呈对称性分布,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明显,部分大关节还可能出现积液。更需注意的是,约三成患者的关节疼痛和僵硬症状会持续超过 12 周,个别患者甚至遗留长达 18 个月的关节功能损害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皮疹多在发病后 2 至 5 天出现,分布于躯干、四肢及面部,为斑疹或斑丘疹,伴随轻微瘙痒,数天后消退并可能脱屑。儿童病例则以高热更为常见,皮疹分布更广泛,新生儿感染还可能出现肢端瘀斑和喂养困难等症状。
值得庆幸的是,基孔肯雅热属于自限性疾病,多数患者可在一周内好转,且目前虽无特效治疗药物,但通过对症处理即可有效缓解症状。临床治疗以卧床休息、降温止痛为主,患者需采取高热量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。为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,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发布《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 (2025 年版)》,明确血常规、血清学检测、病原学检测等关键诊断手段,其中核酸检测可为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依据。广州实验室更已将病毒全流程检测时间压缩至 30 分钟,为快速筛查和疫情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milan米兰,milan米兰官网,米兰官网首页登录,米兰·(milan)中国官网,球迷群英汇聚在防控层面,广东正多措并举筑牢防线。当前全省仍处于蚊媒活跃期,灭蚊消杀与环境整治成为核心防控手段。江门市等疫情高发地区持续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Ⅲ 级响应措施,重点清理积水、废旧容器等蚊虫孳生地,对社区、学校、医院等重点场所开展全覆盖消杀。省疾控中心提醒,公众应主动做好个人防护,外出时穿长袖衣物、涂抹驱蚊剂,尽量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区域;家中要做好纱窗、蚊帐等物理阻隔,定期清理阳台、花盆等区域的积水,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。

此次疫情并非孤立事件。2025 年全球多地已暴发基孔肯雅热流行,119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病毒传播,欧洲本土传播事件数量创历史新高,气候变化导致的蚊媒活动范围扩大被认为是重要诱因。广东作为我国 Ⅰ 类流行风险地区,媒介伊蚊活跃期长,加之对外交流频繁,输入性疫情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始终存在。此前 7 月佛山顺德就曾因境外输入病例引发本地疫情,经全省上下联防联控才实现疫情回落。
专家强调,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呼吸道传播,公众无需过度恐慌,但必须保持警惕。随着秋冬季节来临,蚊媒活动虽可能逐步减弱,但当前仍处于关键防控期。唯有持续落实 “清积水、防叮咬、早报告” 措施,形成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公众参与的防控合力,才能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势头,保障群众健康安全。

发表评论